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新聞專題 > 寶島采風> 〔寶島采風〕開台第一庄風采 古韻水林傳百載

寶島采風

字級

〔寶島采風〕開台第一庄風采 古韻水林傳百載

【人間社 周美瑩 雲林報導】 2025-09-01
明朝天啟元年(1621年),在日本經商的福建漳州人顏思齊,率領數百名海商從日本平戶出發,在台灣西岸的笨港溪登陸,並選定現今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建立「十寨」,開啟漢人拓墾台灣的新篇章,水林因而被譽為「開台第一庄」。

水林舊名「水燦林」,早年原本是一大片潟湖,潟湖陸化後,成為海埔地。因沼澤周邊生長許多俗稱「水漆」的土沉香,因此也稱為「水漆林」。又因「水漆」閩南語與「水賊」同音,日治時代初期,認為名稱不雅,因此改名「水燦林」。

七角古井 馬蹄聚落遺跡
顏思齊號稱「開台第一人」,年輕時以經商為業,後因形勢動盪,轉而結合海上力量,成為活躍於東南沿海的武裝首領。他以義氣著稱,聚集大批流亡者與部眾,於明熹宗天啟元年(1621年)率眾自日本來台,奠定漢人拓墾台灣的基礎。

1625年,顏思齊至諸羅山(今嘉義)打獵,途中染傷寒病逝,得年37歲,埋葬於白河將軍山,墳墓至今猶存。顏思齊去世後,所屬部眾歸年方22歲的鄭芝龍(鄭成功之父)統領,繼續開發台灣,因此顏思齊被尊為「開台祖」之一。

顏厝寮有特殊的「馬蹄型」聚落設計,這是當時為了抵禦外敵侵襲所形成的防禦構造。街道呈弧形,房屋沿街而建,並設有迴廊空間,方便居民迅速集結與防守。現今顏厝寮陸續發現部分遺址,成為歷史考古學家研究的珍貴資源。

水林鄉有兩口「七角井」,其中一口位於通天府後方的中庄路邊,相傳是顏思齊來台拓墾時所建,其井壁使用來自福建的壓艙磚,以拱橋工法堆砌。另一口位於車港村紅毛路,名為「紅毛路七角井」,也稱為「紅毛井」,見證早期先民在陌生土地上求生存的智慧與毅力。

位於水北村的「顏思齊故事館」,內容介紹顏思齊開台故事,近年來新增VR水林時光屋、虛擬實境互動體驗、導覽機器人、AR實境解謎等設施,民眾可透過虛擬實境體驗,探索水林鄉的歷史與文化。

站身媽祖 蕃薯寮法官村
有關「蕃薯寮」地名由來,相傳是先民洪月路過時,發現遍地都是野生番薯,因此決定在此結草寮定居。清康熙7年(1668年),洪月自故鄉湄洲迎請一尊媽祖神像來台,如今仍奉祀在蕃薯寮順天宮,被暱稱為「蕃薯寮媽」。

有別於一般坐姿媽祖神像,「蕃薯寮媽」是罕見的「站身媽祖」,神像高約7吋,雕工細膩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

順天宮所在的蕃薯村,又被譽為「法官村」,全村僅約900名居民,卻孕育出超過百名司法官、律師、醫師、教師及公務人員,村民認為是順天宮媽祖庇佑,形成崇尚讀書、積極向上的氛圍所致。

音樂融情 共創永續社區
有鑑於農村人口老化,番薯社區為了讓長輩們走出家門,與當地一家純手工製造烏克麗麗的工廠合作,設計音樂課程,讓長輩們學習彈奏烏克麗麗,並參與各種表演。長輩們透過音樂,走出家門,也找回生活的熱情,充滿濃濃的人情味。

蕃薯社區有一間閒置多年的「土角厝」,由社區居民利用廢棄酒甕、回收茶壺、破損地磚、紅磚老瓦等在地素材,重新打造兼具美學與生活機能的場域,成為長輩們共食、居民聚會交流的共享空間,由於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「永續城鄉」等精神,榮獲2025年羅馬設計金獎。

蝠鄰共生 生態教育基地
位於蘇秦村的「黃金蝙蝠生態館」,是全台唯一以蝙蝠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館。當地因樹上棲息許多台灣特有亞種「金黃鼠耳蝠」,引起社區與保育專家關注。為了守護這群珍貴的「生態鄰居」,於2009年成立「黃金蝙蝠生態館」。

「黃金蝙蝠生態館」前身是蘇秦村衛生室,經過改建後,成為兼具生態教育與社區文化意涵的文化館,館內設有蝙蝠知識展區、互動遊戲區及觀察走廊,透過模型、照片與影音,介紹蝙蝠的習性、棲地及生態角色,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12345678910第1 / 22頁
追蹤我們